• 车界论坛

张书林:开放创新局,创新谋发展,新时期中国汽车产业体制机制创新

发布日期:2023-11-02
打印

1698887564529870.jpg

张书林

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开放创新局,创新谋发展

新时期中国汽车产业体制机制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意为应坚持守政治站位的“正”,创体制机制的“新”。党的二十大精神也启示我们“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进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期,新能源汽车成为发展变化最活跃的产业主体,也承担了实现强国战略的重任。而新进入的跨界企业又是最活跃、最不稳定的产业因素。因此,新时期新能源汽车产业体制机制的创新方向,就基本反映了汽车产业的创新方向。

一、产业现状及需求

1、新型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有着完全不同的技术含量,新型动力系统和智能化、轻量化技术的应用促使相关产业融入,与原产业基础整合形成了新型的产业链供应链,需要建立和谐共融的创新发展机制和合作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

2、新造车企业。国家战略大大激发了社会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一些不同产业出身的跨界企业,在各级政府机构和各类社会资本的支持下,纷纷从多个渠道、以多种方式进入到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领域,形成了一批与传统车企完全不同的“造车新势力”。新进入企业、加上部分转型的传统车企和外资企业,构成了企业成分、资本结构、企业运行机制多元化的生态体系。因此,迫切需要在包容性管理体制引领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形成优势互补的融合创新机制。

3、投资领域逐步对外开放。开放政策和不断更新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使外资开始进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外国独资汽车生产企业的出现,改变着市场运行机制和竞争格局。需要用更开放的政策引导中外力量融合发展,更深层次融入中国的汽车强国战略中。

4、支柱产业国际化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实现了从政策扶持向市场驱动的发展方式过渡,形成了国际领先的产业规模。不但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而且具备了走向国际的发展条件。优势企业开始开拓国际市场和合作发展渠道,并已初见成效。新时代需要产业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升品牌效应,成为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主要力量。因此,建立支持、引领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势在必行。

5、结构性矛盾。伴随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也出现一些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如盲目投资造成的企业危机、竞争机制不完善等。需要用更科学的政策管理体制和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运行机制调整引导。

6、外部压力。西方发达国家严格的碳排放标准法规,促使其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强权国家对中国现代化和先进产业发展的持续打压、短板禁运、脱钩断链,都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持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造成影响,必须用有强力的应对措施和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撑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对体制创新方向的几点意见

今后的十多年,进入新时期汽车产业的总目标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指引下,按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充分符合中国汽车传统文化及发展特征的中国式管理体制和中国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一是应该充分理解“管理”的含义是“管”和“理”的组合。“管”带有强制性,“理”注重引导性,共同组成包含多重管理方式的管理体系。进入新时期,行业主管部门应该从现行政策和管理方式的权威性、科学性、各方利益的包性容和效果,反思管理方式的合理性,重新定位“哪些事该管、哪些事不该管”。这是管理体制创新的前提。

二是应尽量减少行政手段,强化法制化约束。用符合中国汽车传统文化和市场规律的法律法规制约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法制化管理体制,增强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三是不该管的不等于不管。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同时用更科学、更具包容性、更开放的政策措施和监管机制,形成市场主体自我规范、自主决策经营发展行为的运行机制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控机制,增强管理的科学性、主动性。

四是继续加大国家政策扶植。按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和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确定扶植方向,形成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机制。鼓励企业持续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品牌效应,支持企业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组,形成适应多元化产业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创新机制。

五是创建更开放的投资环境。增加产业创新力量,提高创新能力,形成理性的投资行为机制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动调节机制。

文章转自公众号:新能源汽车行业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