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里
中汽中心政府智库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
中国要在"多技术路线下"发展新能源汽车
汽车技术路线的选择主要受国际国内宏观要素的综合影响,各要素综合决定了中国一定要在“多技术路线下”发展新能源汽车。
一、时代发展趋势的定位
汽车产业是数字化经济的代表之一已成为普遍共识。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时提出“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的总体思路,新能源汽车不同于传统汽车的技术路线,与传统能源汽车有所区别、有所扩展、有所延伸、有所发展,直到有本质性飞跃的形态,都不是旧的技术路线,就不应该被排斥。
二、国家向世界承诺的定位
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主要目标: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即30/60的国际承诺目标。
三、产业必保目标的定位
为确保国际承诺,汽车产业的目标必须要提前。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碳排放总量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目标,于2028年左右提前达到峰值。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课题提出汽车产业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因此,凡是能促进实现28/50汽车产业必保目标的技术路线都应该鼓励发展。即28/50的目标定位。
四、承受国家底线的定位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对汽车而言,在“碳达峰”时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新能源汽车如何进。另一个是传统汽车如何退,甚至在传统能源不会全退的情况下,如何转型升级。因此,要统筹规划支持节能减排的发展路线。既要从国家工业结构调整的全局考量,更要在国家层面通盘筹划。
五、新能源汽车发展与网联化和智能化高度融合的定位
新能源汽车融和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提升。
六、能源结构大调整的定位
能源结构大调整既要深入车辆开发和生产环节,也要密切关注能源结构的变化,重点关注传统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的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两个概念:一是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主要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
七、对外开放的再定位
中国已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转变,力争为“双循环”局面以及世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美方十分警惕中国转型升级的态势,已经开始恶意限制我们发展,对外开放的环境和游戏规则正在深刻变化。我国要在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和守住自主创新底线的条件下进行“再定位”,通过对外开放引进的技术路线要依法保护,对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更要倍加爱护。
八、国家给汽车产业硬任务的定位
我国明确促进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恢复发展,稳住经济基本盘。四个支柱产业中汽车产业首当其冲,可见汽车产业在我国发展历程中,在工业、经济领域所起到的巨大的定海神针作用。靠汽车产业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定位,就是要坚决守住靠汽车吃饭的技术路线。
文章转自公众号:新能源汽车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