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374.7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28.3%。也就是说,上半年国内市场每卖出4辆汽车,就至少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7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更是升至32.7%,接近1/3。
过去5年里,燃油车销量持续下滑,新能源汽车却顶着车市低迷和经济下行的压力逆势而上,销量增长了4倍多。面向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出口在5年里增加了近3倍,中国企业也开始在国外设厂、布局供应链。
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消费者观念的快速改变和汽车产业的深度转型。4月的上海车展上,参展车型中新能源汽车占比突破了70%,可以说是车展主题“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最直接的体现。
如今,中国汽车行业的电气化浪潮已经势不可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不仅正重塑着行业生态,也提供了一个样本,打开了我们对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的想象。
新能源汽车崛起助力车市企稳
2017年是目前为止国内汽车销量最高的一年,当年有近2888万辆车被卖出。2018年,汽车销量出现了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整个市场步入平台期。经过几年的波动,2022年总销量已下降到2686万辆。这一组数据看似变化有限,实则暗潮涌动。
这期间见证了新能源汽车的崛起。2017年时,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80万辆,在当年新车销售中占比不到3%。到了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突破688万辆,占比超过25%,其中近八成是纯电动汽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燃油车的式微。燃油车销量的减少自2018年开始,从当年的2680万辆一路降到2022年的1998万辆,占比从95.5%降到75%以下。
这一增一减,在整体销售数据上的体现虽不明显,但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增长推动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企稳。
此外,虽然国内市场相对疲软,但中国汽车的出口表现优秀,这个成绩背后新能源汽车功不可没。2018年,中国汽车出口突破100万辆,其中14%是新能源汽车;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超越德国,跃居世界第二,总出口量达到311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占比上升到22%;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达214万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25%。
新能源汽车已成稳经济的新动能
汽车产业链长,带动的关联行业和就业多,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新能源汽车为整个汽车市场带来的这份稳定,在目前稳经济、保就业和促消费的大背景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对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贡献逐年增加
随着市场份额的变化,新能源汽车对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的贡献在逐年增加。2017年,国内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为85333亿元,按照销售占比推算,新能源汽车的制造业营业收入在2300亿元左右;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制造业营业收入已上升到4400亿元左右;到2022年,这一数字增长到23800亿元左右,是7年前的10倍,相当于芬兰全年的GDP。
2.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也创造了可观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对研发能力、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的高端岗位。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编写的《新能源汽车就业趋势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两年中,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发职位一直在以两倍于传统汽车行业的速度增长,新招职位的平均年薪也在持续增长,远远高于传统汽车行业。
3.提升中国汽车品牌整体竞争力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助力中国汽车品牌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虽然特斯拉依旧是中国出口新能源汽车中的主力,但比亚迪、吉利、长安等自主品牌的占有率在稳步上升。以比亚迪为例,自2021年5月宣布乘用车出海计划后,其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快速增长。今年1~5月,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已经超过全年总量,接近6.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14%。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并不止步于贸易出口模式,而是进入了深度“出海”的新阶段,开始通过对外投资在海外建厂,并在当地销售。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有10家动力电池企业计划或者已在海外进行产业布局,基于公开信息可搜索到的项目有33个,总投资预算超4000亿元。中国车企“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速,如长城已在泰国、俄罗斯建厂;比亚迪近期宣布将在巴西打造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总投资约45亿元,创造当地就业岗位近5000个;上汽也透露了在欧洲建厂的计划。
包括电动汽车、锂电池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很可能会推动中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催生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中国跨国企业。
面向未来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价值是多重的,不仅在于其潜在规模和对经济发展“量”上的贡献,也在于它从“质”的层面对科技、经济竞争力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推动。
1.新能源汽车是国家和产业科技实力的反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主要由纯电动汽车驱动, “科技感和未来感”是很多人对电动汽车的第一印象。电动汽车产业链上的核心领域,包括动力电池、电机电控、自动驾驶等新技术,都不存在于传统汽车产业链上。而且,电动汽车还擅长“跨界”,它既是交通工具,又可以是移动智能终端,甚至能成为储能单元。
因而,比起燃油汽车和其他传统制造业,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新材料、电子通信等战略新兴技术的融合更加紧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既对这些新兴技术的进步提出了要求,又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动力和空间,可以说两者间相互赋能、相互成就。
可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情况,不仅是居民消费能力的体现,还是国家和产业科技实力的反映。从全球范围看,中国企业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缺乏优势,但由于在新能源汽车上起步早、规模扩大快,让中国汽车行业实现“弯道超车”有了可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曾经由韩国、日本企业主导,但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格局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2023年1~6月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数据来看,全球动力电池行业排行榜前10名中,有6家是中国企业。
2.新能源汽车将为环保和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从中我们既能看到未来的科技、经济竞争力,又能洞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发展模式,更能想象一个空气清洁、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
电动汽车的发展有明显的环境收益和健康收益。清华大学团队针对北京和深圳的研究显示,在电力行业超低排放的技术发展背景下,与汽油车相比,深圳的电动小客车可让PM2.5减少58%,二氧化碳排放减少71%;到2030年,电动汽车的普及可使北京67%的PM2.5超标区域实现达标,并帮助三环以内的氮氧化物超标区域全部达标。随着电力供应进一步低碳化,电动汽车的生命周期排放还会持续下降,持续推动空气质量改善,保护居民健康,同时也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
3.发展新能源汽车有益于能源安全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有助于能源安全。中国的石油、天然气供应依赖进口,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会减少对油气的需求。据能源基金会测算,按国内1310万辆电动汽车保有量计算,2022年电动汽车能够帮助节省793万吨燃油,相当于当年原油进口量的2.45%,价值约596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随着电动汽车的进一步普及,节省的燃油量可达4391万吨,相当于13.6%的年度原油进口。
除了减少油气需求,电动汽车还可以作为储能单元,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展。通过充电桩与电网连接,电动汽车可以选择充电或是将电力输回电网,参与电网调峰。电动汽车的储能和调节能力若能被充分调动,就能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形成互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测算,预计204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3亿辆,车载电池的储能容量会超过200亿千瓦时,与中国目前每天的消费总电量相当,即使考虑出行需求,也是非常可观的储能及参与电网调节的灵活性资源。
持续发展还需突破瓶颈
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乐观,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也会出现一些新挑战。要保持稳健且快速增长,让新能源汽车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得以充分发挥,需要处理好发展中的问题。
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路上一直在对抗的两大限制因素——充电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新能源汽车尤其是重型新能源车的性价比问题依旧存在,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投资和研发,为产业扩张开路。
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扩大,将大幅带动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国际能源署预测,基于各国已经宣布的政策,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对关键原材料的需求将在20年内增加10倍。能否保障锂、镍、钴等动力电池原材料的稳定供给,将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重要顾虑。而在这方面,国际竞争也将日趋激烈,给供应链的稳定增添了不确定性。
更长远地看,业内预测,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亿辆。不过,当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量级,要满足车辆的充电和补能需求,将在另一个层面对能源供应和基础设施升级提出新要求。届时,有序充电、车网融合的硬件设施和相应的规则机制需要及时跟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以纯电动为战略取向,随着电动汽车退役潮的到来,如何环境友好地、高效地回收利用动力电池,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并缓解一次资源供应压力,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未来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新能源汽车产业会创造新的高质量岗位,也将推动生产流程和售后服务的自动化,但这同时意味着整个汽车行业就业的结构性调整。总体上看,汽车行业的就业岗位会随着电动化转型而减少,波及的就业岗位或达250万个。如何应对就业的结构性调整,为有需求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与支持,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未来之路上必须主动面对的问题。
回顾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史,每向前一步都是克服了重重阻碍。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份闯劲将继续保持。正所谓路遥知马力,向前走得越远,新能源汽车的潜力和价值就会愈发凸显。
文章转自公众号:中国汽车报 作者:姚喆 陈健华 孟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