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24年造车记

发布日期:2021-07-03     文章来源:协会信息部
打印


 

 “汽车有啥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部沙发加一个铁壳吗?”

1997年,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带着这句豪言壮语从摩托车行业跨入了汽车产业的大门。也是在这一年的10月9日,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最主要造车主体——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注册成立,李书福带领一众人马开始了“民营企业家做轿车”的梦想征途。

在短短24年间,吉利控股集团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没啥了不起”的汽车赛道创造了“了不起”的业绩。目前,集团资产总值超过4800亿元,员工总数超过12万人,已连续九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旗下拥有吉利、领克、极氪、几何、沃尔沃、曹操出行和钱江摩托等众多品牌。

作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日渐成长为中国民营汽车企业的巨擘。而伴随着收购沃尔沃、宝腾及入股奔驰等战略的落地,吉利也在全球化之路中抢得了诸多先机。自2017年以来,公司已连续四年夺得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一,并成为首个实现乘用车产销突破100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

对于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吉利控股集团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无论怎么演变,安全始终是基础。质量一直是吉利的生命线,从造第一辆车开始,就秉承着‘敬业创造、质量报国’的原则,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质量体系。”

民营企业家的“造车梦”

时间回拨到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省台州市的一个小山村,他曾是个放牛娃、开过照相馆、生产过电冰箱、卖过装潢材料、造过摩托车。在其35岁那一年,李书福作出了带领吉利转型升级、研究生产汽车的重大决定。

彼时,在“以市场换技术”当道的国内汽车产业中,还是合资车企的天下,发展环境也没有现在这般友好。但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给了李书福信心。

大家都认为中国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没有优势了,早已经被西方国家垄断了,中国企业只能与外国汽车公司合资或者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致敬改革开放40年》一文中,李书福说道:“但是,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一定会更加成熟,更加稳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会持续推进,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虽然那个时代,中国汽车市场每年才几十万辆,汽车进家庭才刚刚起步。”

1997年,也即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的次年,吉利汽车正式注册成立,并开始从摩托车行业跨入到汽车产业。在入局汽车行业的第二年,吉利汽车很快交出了第一份造车“成绩单”。1998年8月8日,公司生产的第一辆轿车“吉利豪情”下线,但这款车型彼时尚未列入国家规定的生产目录。

1999年,在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视察吉利集团时,李书福对他说:“请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2001年,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历史时机,吉利汽车拿到了轿车“准生证”,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此后的吉利汽车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日渐成为中国民营汽车企业的巨擘。

据了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拥有吉利、领克、极氪、几何、沃尔沃、极星、宝腾、路特斯、英伦电动汽车、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太力飞行汽车、曹操出行、钱江摩托、盛宝银行、铭泰等品牌,并在新能源科技、共享出行、车联网、智能驾驶、车载芯片、低轨卫星、激光通讯等前沿技术领域不断提升能力,积极布局未来智慧立体出行生态。

企业生死沉浮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天时地利人和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外部因素。因为改革开放才有中国民营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这就是重要的天时;因为中国才有今天吉利的发展,这就是地利;因为有各界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这就是人和。”在《守正出奇,实事求是》一文中,李书福如是总结吉利面临的发展机遇。

构建核心技术壁垒

汽车一定会电动化、智能化,一定会成为智能空间移动终端,一定会帮助主人解决更多的困难和问题;一定会垂直起降,自由飞行在江河山川、城市乡村;一定会成为主人的秘书、保镖,为主人赚钱,帮主人消费,逗主人高兴,与主人聊天,保主人平安,帮助主人增长知识;一定会自己去清洗、保养等等。”

在《致敬改革开放40年》一书中,李书福如此畅想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加大科技投入,发扬科学精神,不断累积基础数据,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不断培养研发人才,不断提高研发能力,不断实践总结与优化系统规划,从根本上掌控核心科技,必须形成线上线下两方面的智能优势,缺一不可。”李书福表示。

实际上,当下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汽车“新四化”浪潮席卷整个汽车行业,各家车企纷纷加大投入,以期在新一轮的行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吉利控股集团亦是如此。

专注品质,功能强大,就需要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架构作为保障。”吉利控股集团深知技术的创新发展,是企业进步的不竭源泉之一。实际上,现在的吉利已经形成BMA、CMA、SPA及SEA四大全球化基础模块架构。

记者了解到,吉利也在行业中率先加强软件相关开发能力,在中国上海、杭州、宁波,瑞典哥德堡、英国考文垂、西班牙巴塞罗那、美国加州、德国法兰克福、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建有造型设计和工程研发中心,研发、设计人员超过2万人,拥有大量发明创新专利。

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

在2021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李书福直言:“碳达峰、碳中和已经从概念变成了行动,从概念变成了直接的货币交易、单位核算,所以对于能源体系来说,这就是一场革命,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据李书福介绍,沃尔沃汽车公司是最早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环保理念的汽车企业,并且已经发布了“2040环境计划”,力求在2040年之前发展成为全球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极星开发了一套“生命周期评估法”,着力于在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降低碳排放。

记者了解到,根据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吉利控股集团制定了两个蓝色行动计划,既保留在智能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又开拓智能化纯电动汽车新局面。

实际上,吉利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教育史。1997年,吉利进入汽车行业的同时就开始创办学校,24年来持续扩大教育规模、提升办学品质和办学层次,形成了从中高职到研究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打造民办高等教育标杆。

截至目前,吉利已创办10所院校,在校学生超5万人,为社会累计培养人才15万,而吉利为教育事业已经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10所院校、遍布全国各地,在成都的吉利学院已经和北京大学深度合作。“吉利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一直坚持为社会输送人才,吉利办教育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怀,23年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吉利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吉利在教育领域只有投入,没有经济回报,也不追求经济回报。将教育定性为社会公益性事业,这个宗旨从未改变。”李书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