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界论坛

中国汽车如何书写新五年——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

发布日期:2021-03-16     文章来源:中国汽车报
打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对于汽车产业来说,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五年向哪走、如何走至关重要。

过去的五年,中国汽车产业波澜壮阔、风云激荡,市场长期高位波动,形势复杂多变;新与旧的交织碰撞,推动并加速产业转身求变。未来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汽车产业如何打造新发展引擎,把握新时期的新机遇,应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挑战,解答产业发展新命题仍将考验产业、企业的智慧与担当。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行业管理者、产业智囊团、企业决策者,都应仔细审视产业发展阶段和企业战略决策,理性评估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与瓶颈,科学研判未来技术与产业的战略方向,冷静思考、把舵布局。

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五年:

消除不确定性 于变局中谋新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期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需要做的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可以想见,“十四五”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竞争日益激烈、压力空前,但同样这五年也将是深刻变革、机遇无限的五年,发展步入新纪元,产业结构重塑、潜力可期……为此,新时期下的中国汽车工业要有新认识、新思路和新作为,尽力消除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于新的历史时期开拓出新的发展局面。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加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这对我国抓住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汽车行业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中迅速成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连续十年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但随着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经济安全风险增大、关键核心技术受限、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加等问题逐步显露,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探索国内市场的更大潜力与增长空间,成为中国汽车业“十四五”时期的重要课题之一。当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曾经高歌猛进的“好日子”已经远去,但国内市场并未饱和,在三四线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有大量的新车购买需求,即便是在一二线城市,每年释放出的新车置换体量也不可小觑,皮卡、越野、房车、汽车共享……国内大循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还存在着很多有待中国车企发掘的细分市场和领域。

在追求新增长点的同时,提质增效更加重要。放眼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多的汽车品牌与企业,因此加快中国汽车行业的优胜劣汰、提高产业集中度,以更强健的体魄参与国际竞争势在必行。过去的五年,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在弱化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将重点放在了质量的提升上,优胜劣汰、结构重塑的大幕已经拉开。新的五年,产业优胜劣汰将表现得淋漓尽致,怎样集中资源和力量,推动汽车产业向更高阶段迈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命题,这五年至关重要。

这不光考验汽车企业在关键时期如何转向,如何加速,如何通过产品、技术和服务等增强竞争力,也给行业管理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让市场主体成为主导,不“放水”、不“甩锅”、不“设槛”,对该淘汰的企业坚决执行“关停并转”不手软,为优势和创新企业提供条件、做好服务,扎实推动营商环境的全面优化,共同助力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四化”齐头并进的五年:

新能源市场化全面启动 智能网联蓬勃发展

得益于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中国汽车业找到了一条“突围”的新路径,凭借体制机制、消费市场、跨界协同的独特优势与特长,在世界汽车强国之林占据了一席之地。

“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依托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调整快速成长,已经初步迈入了市场化发展的阶段,智能网联汽车也走过了“从概念到落地”的起步期,智能网联的蓬勃发展,正势不可挡地引发汽车产业链的重构和市场格局的变革。“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来到了从政策为主进入市场导向为主的新发展周期,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样的,智能网联汽车也将从研发测试向产业化过渡,迎来真正的蓬勃发展。可以说,“十四五”时期,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齐头并进的五年。

不过,新的市场环境,新的发展阶段带来的挑战更多,给产业、企业提的要求也更高。事实上,想要实现电动化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深化开放合作,任何一项都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的大工程,且均需要汽车企业、管理部门、行业机构和研究院所的深度合作,协同推进。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踏上由市场主导发展的新阶段,对于产业的各个参与方来说,从产业政策到管理思路,从产品战略到技术布局,从运营模式到服务生态等,都应做到始终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重新调整、及时更新、日趋完善。

智能化和网联化也面临不少挑战。尽管走车路协同路线的方针基本确立,但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产品、配套、市场,甚至盈利模式都还处于前期的摸索阶段,跑得快、量产早的市场小,市场大的技术障碍多、落地难度高、法律法规的约束也相对更紧,着眼于当下的小额利润还是追求短期无法到达的“诗和远方”,成为企业在“十四五”时期的两难选择;一边是呼吁“松绑”、抱怨支持力度小的创新企业,另一边则是民众的出行安全和社会稳定,政策和法规究竟该“前卫”点,还是谨慎保守些,管理部门需要在“十四五”时期做好这篇大文章,一旦出现偏差,给任何一方带来的影响都将深远而不可估量。

值得强调的是,“新四化”彼此之间息息相关,中国汽车产业只要在“十四五”期间做到齐头并进,就能达到“1+1>2”的效果,不仅“四化”单独领域的成绩显著,产业整体也有望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创新发展的五年:

补短板消瓶颈 提高产业链安全

立足当下,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初长成”,论产品,谈技术,道服务,我们都已经大体上拥有了与跨国车企齐头并进、同台竞技的底气与实力,以一汽、上汽、长安、吉利和长城等为代表的整车队伍不断壮大,包括东安动力、宁德时代和盛瑞传动等在内的零部件企业也在慢慢变强,我们开始登上国际舞台,吸引全球的目光与关注,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为引领者和带头者。

随着国内市场产销量节节攀升、国际配套订单稳步增长,中国零部件企业在产业链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正在发生变化,它们不再只是供应商这么简单,而是已经从后台走向了舞台中央,在引导并引领先进技术应用、补足产业链关键节点的短板、共同维护产业链安全等方面凸显了重要性。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产业链提出了新命题: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具备全面掌控和驾驭产业链、供应链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这在过去五年,尤其是过去一年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决胜未来,中国汽车产业链安全、可控是关键一环,强链、补链是“十四五”时期汽车产业的重要任务。

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握不足越来越掣肘着中国汽车业的强大,除了企业积极进取之外,行业的其他参与者也必须行动起来。允许和鼓励技术多元化发展,适当引导、及时纠偏、避免过度干涉,从过去的事前管理过渡到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推动各部门、各政策间的体系化与一体化,是管理部门应当着重思考的新议题;摆正位置、做自己擅长的事,集中力量进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攻克,积极开展基础科学、前沿科技的原始创新与探索实践,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院校和研究机构责无旁贷;跳出地方、放眼全局,不再只盯着整车项目,也为优秀和有潜力的零部件企业提供成长的土壤与条件,把目光扩展到汽车全产业链,聚焦强链、延链、补链、建链,完善产业生态图谱,迈向产业中高端,是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肩上的重担。

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所言,受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有偏向产业安全进行再调整的趋势,中国汽车产业应在“十四五”时期重新审视自身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安全度,必须面向未来产业生态进行科学系统布局,针对新旧关键软硬件、工艺、材料及装备等重点领域和主要短板,加大力度实施有针对性的填平补齐,全面提升全产业链的综合实力。

全面开放的五年:

政策普惠化 市场主体正面较量

“十四五”时期,我国汽车行业将迎来全面开放。继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后,2022年,我国将全面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同一家外商在国内同类车型的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真正迎来了自主、自立、自强的关键时刻,这既表达出国家对中国汽车业的自信,也包含了“推一把”的决心。“十四五”时期,自主车企将在更开放、更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迎接真正的较量。闯过去,中国汽车工业就能自此扬眉吐气,以前所未有的强者之姿屹立世界汽车强国之林。

在付于武看来,当今世界上开始出现逆全球化迹象,但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坚定推动和参与新全球化的大进程,在“十四五”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对外要坚持逐步扩大开放不动摇。首先,我们应当以更加开放和欢迎的姿态拥抱外资企业,政府部门应当鼓励公平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普惠性政策的指导下,固然会有一批跨国车企因此受益,给中国车企带来竞争压力,但同时也将更加有助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加快做强,培育出一批真正具备实力和基础的龙头企业,在国内市场“历练”完成后才能更好地踏上国际舞台;其次,对内要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特别是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探索,激发国有车企的活力,让其充分发挥出体制与规模优势,真正成为中国汽车业的“主力军”和“领头羊”,与更加活跃的民营车企一道,作为市场主体释放出更具价值和意义的内生动力;第三,我们还要继续致力于海外市场的开拓,“走出去”、“走进去”,推动贸易模式从简单的产品输出转型为国际产能合作,或“抱团出海”,或另辟蹊径,让自主品牌汽车成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一张闪亮名片,也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真金不怕火炼,松柏不惧严寒。中国市场的大门越开越大,尽管外来挑战者越来越多,但在大浪淘沙、涤出杂质后,中国汽车能力会更强、底气更足,能翱翔的天空也将因此变得越来越广,越来越高。

跨界融合的五年:

打破界限 跨界赋能 携手共进

与已经走过的100多年历史相比,“十四五”时期汽车产业发生的变化很可能会远超以往。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是,汽车行业的边界会进一步打破,跨界行业、企业争相进入,给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活力。这在“十四五”期间将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作为储能单元,在未来五年的时间里,汽车或将成为构建清洁和智能电力体系的深度参与者。近年来,我国电力清洁化进程不断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占比逐年增加,作为移动的储能模块,通过与电网进行互动,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动力电池极有希望成为分布式、短周期、小规模可再生能源储存的最佳选择,而氢能则被视为是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和长周期存储的最佳途径。事实上,与电网互动既是出于必要,亦是因为无奈,当电动汽车体量快速增长,对电网的冲击与影响非常巨大,为避免大量汽车同时充电给电网带来的不规律波动,必须通过有序充电、车与电网双向充电、储能放电、换电池和充换电一体化等智能充电方式将电网的波动范围大幅收窄。因此,这五年,如何与电网和谐共处,甚至成为电网智能调节的“助手”,新能源汽车义不容辞。

作为移动终端,在未来五年的时间里,汽车或将在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构建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要求我国汽车行业充分认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新格局。深刻变革的五年里,离开汽车,智能交通体系与城市建设无从谈起,但脱离智慧城市与交通网络,汽车同样很难孤立运行,车与路、与网、与云、与其他智能终端的交集不断变大,这五年,汽车业如何与交通行业、通信领域、科技公司深度合作,发挥彼此在专业领域的优势,也因此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数字空间,在未来五年的时间里,汽车或将成为个人工作、学习甚至生活的最佳陪伴者与得力助手。随着科技进步与迭代更新,驾驶者的双手、双脚以至于双眼逐步得到解放,在汽车里工作、娱乐、休息成为可能,这让未来五年的汽车产品设计、功能、研发制造、营销服务都不同以往。对于中国汽车来说,放飞想象力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标新立异的同时,找准消费需求的变化方向,与政策法规的改革步调一致,以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付于武的建议是,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必须从技术、产品、服务、运营管理、商业模式以及资本作用等多个维度着手开展系统创新;另一方面,各类相关参与方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更积极的行动,相向而行,互为支撑,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车企还必须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家家点灯、户户冒烟”的离散发展模式,避免各自盲目追求多而全,而应真正“抱团取暖”,开展实质性、有内涵的深度联合。

五年不长,很多想象中的未来可能在五年后还依然只是空中楼阁。但五年也不短,中国汽车工业如果能充分利用好风云变幻、非比寻常的“十四五”时期,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定能不负期许,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汽车报-施芸芸)